第一百一十九章 于夫子的弟子们(2 / 2)

郑胜重新坐回去,继续看诗。

第二首诗看完,郑胜开始琢磨诗的含义。这首诗描写的很简单,是一个女子在山谷间收了桑草,然后继续做桑衣、洗衣服,随后她又忙忙碌碌的做着女工。然后,她要“归”家。ii

“归”家之意应该是回娘家的意思。读完全诗,郑胜倒也可以想象出那副场景。

这时,大门再次被敲响。

于桁跑过去打开门,小心翼翼的说道“李大哥,你来了。”

走进来的是一个有些清瘦的少年,他同样和于夫子见了礼,被夫子打发来和他相见。

“我叫李弘,来自并州上党。”

“郑胜,来自荆州南阳。”

他看了郑胜一眼,点了点头,往自己的座位走了过去。

整个教舍终于恢复到了长久安静的状态。

直到,李弘起身走到了于夫子身边,轻声道“夫子,我完成了。”

于夫子并不意外,开始和他对答起来。ii

郑胜放下手中的书本,仔细听着,发现于夫子问的应该是另一首诗的文意,等李弘说完,于夫子指出了他语句中一处小纰漏,然后问起诗文的内涵。

古文大意、外加诗文的中心思想。郑胜眨眨眼,原来也是问这些啊!小学校的诗文课上也是讲这些,不过和先自习后纠正的单独辅导不同,青竹书院和后世一样,是集体的大课堂。

郑胜挠挠头,这几年邱夫子始终在反对郑胜的这种教学方法,虽然确实效率高,但照顾不到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缺点也被他紧紧抓住不放!

李弘答完,于夫子露出满意的神色,又给他布置了新的任务。

李弘之后,是贾屈。

于夫子对他的态度似乎稍稍严厉了些。

贾屈后,郑胜看了看有些磨磨蹭蹭的荀绰,似乎没有上去的意思。郑胜起身,走了过去。

“长幼有序,克吴先等一会儿。”荀绰冲过来,抢到他的身前。

郑胜颇为无奈的退了回去。

于是,他欣赏了一幕于夫子唾沫横飞、训斥到极致的场景。郑胜不禁感慨这连走路都需要人扶着的老人,竟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怒火!

郑胜只能对荀绰深表同情。

于夫子骂完人,把荀绰放了回去,荀绰宛如失去了灵魂般,颓丧的走了回去。

坐到位置上后,荀绰的眼睛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他把头扭向了郑胜。露出了一副看好戏的嘴脸。

郑胜突然想到了什么,接下来不就是该轮到他了吗?

郑胜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这于夫子还真是“因材施教”啊!对这三个学生的态度大相径庭。

于夫子对他的态度会是如何呢?郑胜心里忍不住的打鼓。他走上前“夫子,我的功课也完成了。”

于夫子睁开眼“你觉得《关雎》讲的是什么事呢?”

郑胜不禁心里打鼓,这不按套路出牌啊!不是应该先问这诗的意思吗?郑胜只好随机应变道“《关雎》就是一首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