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马、粮、书(3 / 3)

书馆,放十本足够了!”

郑胜想起了他翻过的几本书,都是两汉、魏晋文人的注释作品,像什么新解、训诂、新义、序、注、传,还有某本名著前加姓、地、人名的书,其实都是些儒人对先人的著作添加了自己的思想后编纂出来的东西,说成是他们的读书笔记都不为过。

举个例子,《诗经》便被分成了《鲁诗》、《韩诗》、《齐诗》、《毛诗》四个版本。

虽说现在世人都在学毛诗,其他三种都不怎么流传了。不过,司马歆这些书里就收藏了来自九江邵氏的一本《韩诗》。

要说这四个版本的最大区别,也就是各家对诗经含义的解读有所不同。而之所以毛诗会兴起,其他三诗衰败,并不是说毛诗真的比其他诗的解释好了多少,这只是毛诗“恰好”被东汉连续几代大儒推崇的结果而已。

而且还有更扯的,像什么包通的《论语对答录》,居然讲的是他家祖上在做汉朝太子师傅时的场景。

给太子讲解《论语》确实是值得记载的事迹,但郑胜觉得这位落魄文人就是想再感怀一番祖辈的辉煌,向世人吹吹牛皮,抒发一下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罢了。

总而言之,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虽然点点题、解释一下文义,对学习四书五经确实有不小的帮助,但现在郑胜连儒家经典都不想背,怎么会乐意把这些书放在馆里。

不过,为了“大计”,他忍了。

任据“……世子,这些书都是历代大儒的心血之作,怎么可以如此轻视?”

郑胜摆摆手,“你知道,青竹书院里,我们不学古人经典,只学语文。”郑胜把最后两个字咬重,以此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