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没有真正建造高炉的技术。大宋的小高炉,包括辽国,西夏的高炉,能算的上高的,都是依山而建——否则造不起来。
这个山,也不是大山,而是山坡。就是顺着一个山坡起一个小高炉,然后人可以走到山坡上,从炉顶下料。
这就注定了高炉不是很大。第一,如果高炉太高,料就跟不上了。第二,没有蒸汽机作为鼓风机,只靠人力风箱,进不去大量的空气,也没法炼铁。
所以本时空建造高炉的技术,只能作为有限的参考,而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真正的技术是秦牧从后世带来的。这一套东西,也是江厂长因地制宜设计的——尽量符合外星低下的技术水平。
现代化的高炉,需要用钢板作炉壳,壳内砌耐火砖内衬。
耐火砖这一块,因为秦牧已经拿下了利国监的孤山,所以有最好的粘土,可以说是解决了耐火砖的原料问题。
但是钢板还没有。
这就好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建造高炉需要钢板,可是钢板需要钢铁厂。没有钢铁厂就没有钢板,没有钢板就没有高炉,而没有高炉,就没有钢铁厂。
这是一个死循环。
所以迫不得已,秦牧还得建造土高炉,先土法炼钢。
还好马青之前为了造蒸汽机,已经盖了一个小的土高炉,可以炼钢。只是那时候铁矿石不够充足,所以现在秦牧手里没有多少能用的钢。
还好,现在拿下了利国监,这样就先把利国监的存货拉过来用。
赵佶估计万万想不到,他让秦牧去十倍百倍的多产铁,可是秦牧却把他仅存的那点铁都拉过来自己先用了。
幸亏这其中有折可存来回周旋,才让赵佶的还款事业没有被打断。
折可存直接从向家拉出钱来,到外面绕一圈,再拉回汴梁,给赵佶看看——当然赵佶不会亲自看,他是安排林灵素监管这件事。
林灵素看完,这笔钱再回到向家的库房里。
这个圈子,不用打扰到利国监的铁,这才给了秦牧腾挪的空间。
现在已经接近年底了,可是微山湖煤矿根本没有半点过年的气氛。每一个人都在辛苦的忙碌着。
煤矿,钢铁厂,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至少在本时空完如此。
产煤,炼焦,炼钢,制耐火砖,等等等等,每一项都不能耽误,事情纷纭复杂。
可是即使这么忙碌,秦牧还得抽时间安排另外一件事为钢铁厂培训工人。
这件事必须做到前面,否则钢铁厂建好了,一群没经过培训的工人怎么上岗?那不是第一天就把炉子烧坏了。
那样一来,别说钢铁厂没法运转,就是高炉都成了垃圾,拆都拆的费劲。
培训工人这件事,别人也做不了,还得秦牧亲自上阵。
好在秦牧已经准备好了足够多的教材,手册等等。一切能想到的方法,他都想到了。
就是实物模型他都建造了三个。
整个钢铁厂的完整流程,靠这个模型完能够模拟出来。一个模型放在钢铁厂的筹备办公室,马青和吴小妹这两位总工经常过来研究;另一个模型,就是秦牧的教材了。
有了这个教材,才能让学员直观的了解钢铁生产。剩下一个是备份,收在仓库里,以备不时之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其实最麻烦,就是秦牧手下根本没有那么多合格的工人。
煤矿,因为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技术改造,所以工人不识字还能凑合。但是钢铁厂不同,工人如果不识字,那真是要出大问题的。
在本时空,去哪里找那么多识字的工人呢?
这时候就体现出了姜月奴的重要性。北方工业大学第一期学生,已经多少能用了——不能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