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拜见阿姐(3 / 4)

“阿姐不会下棋吗?”徐齐霖疑惑地问道:“我记得好象会下呀!”

“只是略懂皮毛,棋艺却差得很。”徐惠也不掩饰,很实在地说道:“你也知道,我的性子就不太喜欢这种争胜的项目。”

徐齐霖点了点头,阿姐这个江南软妹子,不喜欢争强好胜,最喜的是读书,对于竞争性的东西,确实没太大的兴趣。

“对了。”徐齐霖想到一事,开口问道:“我来冰霞宫的路上遇到了武才人,她说阿姐曾有金玉良言,让她受益匪浅,让我向阿姐致谢。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徐惠微蹙秀眉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道:“好象在去九成宫之前的事情,武媚儿经常来我宫中,向我请教学习。可她的心思我岂不明白,便对她说:以色侍君,焉能长久?或许是这句话,让她能静心学习吧!”

徐齐霖抿了抿嘴,觉得也许正是这句话,才改变了武媚儿的命运。

要知道,武媚儿初入宫时才华并不出众,但后来诗词歌赋甚是精通,恐怕正是读书学习的结果。

即便如此,也改不了武媚儿的本质。再有才华,也就有更重的心机,更成熟的政治智慧而已。

而自己的阿姐,还真是善良,也可以说是大度。但阿姐却不是傻,而是属于秀外慧中的那种,知性而优雅,察人观色的能力也不是盖的。

至于阿姐始终取代不了长孙皇后在李二陛下心中的地位,徐齐霖也看明白了。其错不在阿姐,也不在李二,而在于时间。

因为时间不同,阿姐永远也没办法与长孙皇后相比,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时间。所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种无奈在阿姐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如果长孙皇后还活着,谁又能保证此时还能与李二陛下举案齐眉呢?谁又能保证此时他们依然是相敬如宾呢?

得不到的永远最美,逝去的永远最好,这也是令人无奈又无语的规律。

“小弟最近有何佳作呀?”徐惠没把武媚儿的事放在心上,调整了一下坐姿,显得更加随意,笑吟吟地说道:“在外奔波忙碌,应该有更多的感悟和灵感吧?”

徐齐霖抓耳挠腮,好半晌才讪笑道:“阿姐,诗余行不行?”

“行啊!”徐惠见小弟真有,管它是诗,还是词呢,立刻吩咐宫人取来笔墨纸砚,身形俏立,提笔笑等小弟出口。

徐齐霖酝酿了下感情,开口吟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咦?!徐惠眨着大眼睛,发出惊讶之声,然后提笔书写,过耳不忘的本事令人赞叹。写过之后,她又看着这首词揣摩半晌。

这首词乍一看,很通俗,很好理解。大概是说: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写出一首新词而无愁说愁。

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只好说凉爽的秋天真好啊!

可仔细琢磨,才会发现词里写出了两种完不同的思想变化。一个借年少无愁比喻未经世事,一个则是经历了沧桑,尝尽了悲苦后的心境。

特别是词中两个迭字的运用,不仅连接巧妙,前后呼应,更渲染了愁绪之深的气氛。

“好词,绝妙好词。”徐惠理解透了,也就脱口称赞,可转而又嗤笑道:“小弟不过在外奔波了数月,便真知道愁的滋味了?待到年岁增长,处世阅历渐深,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呢!”

徐齐霖嘿嘿一笑,说道:“阿姐说得是,小弟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身在他乡,思念倒是真的。”

徐惠微微颌首,说道:“小弟年幼,又是初次离家远行,思乡、思亲之情亦是情理之中。嗯,日后便不要讨那出外的差使了,你也思念,家人也惦记。”

徐齐霖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