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2 / 4)

“格物致知”,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

但格物与物理,或者准确的说“科学研究”却并不是一回事。

儒家的“格物致知”并不在乎物理方面懂多少,不在乎什么定理,而是在于通过格物,完成人与物(事理)的高度融合,达到生命的至圣之境。

比如王阳明格竹的故事,死盯着竹子数天数夜,格到吐血昏厥,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

还有曹冲称象的故事,世人皆赞叹曹冲的聪慧,却没有象阿基米德那样在浴池中灵感爆发,发明浮力定律。

为什么西方人格球、格水,能总结出自由落体和浮力定律,王阳明格竹就只能格到吐血呢?

其实,这主要是格物致知只讲究观察,是为了创造出知识再来影响自己观察的结果;西方则不同,讲究实验,讲究分析,更接近于实验科学主义。

既然格物和物理不能混而一谈,有没有其他的物理专著来阐述原理,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经验主义呢?

在徐齐霖看来,还真是没有。.管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有着相当的成就,但发展不能持续,甚至有很多失传的。

说得通俗一点,古人对杠杆、轮轴的原理的运用已经非常地熟练,有些仪器更采用了比较复杂的齿轮结构,但却没有对其中原理的说明,没有形成书面和数字化的理论和数据。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便是缺失了这重要一环,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因为阻碍而停滞不前,甚至是失传。

比如墨子对光学是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可惜这种学问,因为没有传授而断绝;关于力学的器物,基本上也没传下来,只好在后世用想象去揣度。

而现在,徐齐霖觉得铺垫已经完成,可以再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发展,至少让工匠们有理论和依据进行发明创造。

所谓的铺垫,自然是《初等数学》、《几何形学》和《自然常识》这三本书的印刷发行。

既然主要是给匠人们看的学的,徐齐霖依旧采用了比较白话文的写作方式,还有一些图示加以说明。

白话文不够文雅,但表述清楚。否则,象古书上所记的“均悬轻重而发不均也,均其绝者莫绝”,你能知道是讲述的重心的原理?

再比如“风之过河也有损焉”,你既可以理解为风与水面的摩擦力,也能理解为水能吸热。

正是因为精炼,描述得太过简单,才造成了很多发明创造在后世被外国争夺。模糊或似是而非的古书记载,难以提供有效的证明。

没错,老子写的东西就不是给那些满嘴之乎者也的家伙们看的。

徐齐霖抿起了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

“一年之季在于春”,历朝历代的天子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从周朝开始,天子迎春、亲耕,便成为了一个隆重的仪式,祈盼五谷丰登。

对于庶民来说,便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希望,是不受饥馁的企盼。

数万关中府兵按照圣旨,在立春前赶到了甘、肃两州。稍事休息之后,便投入到了春耕春种的劳动之中。

要耕种的田地已经规划完毕,农具也采购到位,牛耕、马耕部使用。按照徐齐霖制定的计划,今年耕种的土地要比去年翻上一番还多。

即便如此,在广袤的甘、肃二州,依然还有大量的土地等着被开垦。只不过,闻风而来的开荒租地者,又使耕种的土地增加了数万亩。

这些租地耕种者,自然是有些背景的。或是权贵官僚送来的仆僮奴婢,或是大家族所派。他们盯上的,当然是能获暴利的棉花。

潮湿、温暖的土地,已从化得斑驳的雪中露出。休养了一个冬天,现在正精神饱满,并散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