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真假援兵(2 / 3)

右文武尽皆色变,就听张弥又道:“但我主认为,刘贤乃逆贼尔,魏王才是当世英雄,与其归附刘贤小儿,不如举江东而投魏王。因此我主这才派我来邺城拜见,拳拳之心,天日可表。还请魏王明鉴!”

曹操闻言,点了点头,左右看了看两侧坐中的谋士,这才对张弥道:“孙权之意,我已知了。还请你暂去偏殿休息,待我与众臣商议。”

张弥拱了拱手,随即退出了大殿。

曹操转头对众谋士道:“诸位以为如何?”

贾诩道:“孙权如此急迫地求救,想必形势的确不妙到了极点。听闻刘贤拿下交州之后,便在南海秘密打造战船,训练海军。历时七年,如今初露锋芒,便从海上长驱千里,袭击了吴会之地,瞬间将江东打得无招架之功。若魏王不出兵相救,不久之后,江东必被刘贤夺取。以刘贤之武略,若兼得荆扬二州之力。到时从荆襄、淮南、海上三面夹击,我军必定疲于奔命。因此孙权该救。”

曹操点了点头,道:“就只怕保了江东,孙权日后复又为祸,岂不是养虎遗患?”

贾诩道:“因此才要去其爪牙,除其羽翼,收其质子,使之日后不能再反噬于我,然后才能放心出兵救他。孙登为质子,这自然是必须的。张昭来邺城,这条也不能松口。还需叫孙权交还合肥,并奉送精于制造战船的能工巧匠数百名。如此,我军便可出兵了。”

主簿杨修道:“如此苛刻的条件,只恐孙权不会答应。即便勉强答应,也会心生怨怼,阳奉阴违。”

贾诩不以为意地道:“如今是孙权有求于魏王,他岂敢不应。若孙权真的答应了这些条件,那便说明他是真心依附魏王。到时魏王再封他个高爵,以安其心也就是了。”

杨修道:“刘贤已经承诺封孙权为郡候,魏王若要封他,还能高过这一等爵位去?”

贾诩道:“孙权若真能举江东而归附,便是封其为郡公,创建社稷,又有何不可?”

杨修闻言愕然道:“孙权也能封邦建国?”

贾诩不再理会杨修,转而对曹操拱手道:“若册封孙权能使之决然抗击刘贤,让我军有收复淮南,进而进取荆州的机会,那么册封他又有何妨?况且孙权本就是实际上的江东之主,魏王又何必吝啬这一个名分?只要孙权接受了大王的册封,那他从此就是大王之臣。君臣大义一定,日后我军再要进取江东,可就顺理成章了。”

曹操闻言,点了点头,沉思一阵,道:“既然如此,便封孙权为吴公,封地为吴郡,并总督江东六郡军政事务。”

当下曹操与众文武计议定,复又招来张弥,对其说了商议的结果,张弥又忧又喜,当下辞别曹操,复又日夜兼程南下,历时十余日返回柴桑,向孙权禀报了曹操之意。

孙权闻听曹操除了遣送质子,依附称臣之外,还索要张昭和合肥,不由气闷不已,麾下文武一时也都沉默,场面十分压抑。

就听张昭缓缓起身道:“如今江东形势危急,若无曹操援兵,则江东必不可保。而若能保住江东基业,主公又何必顾惜一人、一城?我愿陪着长公子前去邺城,求取援兵,还请主公允准。”

孙权闻言,涕泪交下,握住张昭的手道:“子布,你是我兄长的托孤重臣,我如何离得开你?”

张昭叹了口气,道:“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危急之时,诸葛亮挺身东来,游说我军出兵击退曹操。如今江东形势危殆,我受孙氏两代厚恩,又岂能不勠力以报?主公放心,我此去必保长公子周。还望主公日后广施仁政,谨慎用兵,稳重行事。切莫再使江东陷入今日之厄,则我便是肝脑涂地,也死而无憾。”

孙权闻言大哭失声。

当下遣张昭为使,前去建邺,带着长子孙登一起北上,往邺城而去。

时建安二十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