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村的,最出名的要属吴小七了,他可是在船模组装课上获得了第一名的尖子生,几艘运输船才刚刚在沿岸的码头边停好,他就带着几个小伙伴们往村里跑了过去。
“翁翁,翁翁,于都督带着好多东西来慰问大家了,快敲锣,把大家都喊出来。”下湾可不小,有将近三百户,一千多号人,除了在外面跑船或者做工的工匠之外,村里时常生活的也至少有七八百口人,平时以一些老人当家,指挥着妇人和一些半大小子们干农活。
穿着校服的吴小七这一阵喊,正在村口晒谷场前打着盹,照看今年新收割上来的新麦子的吴老汉,就杵着拐棍慢悠悠的站了起来,他的年龄其实还不到六十岁,不过,这个时代的人老的快,年轻的时候超负荷的体力活干的太多,五十多岁腿脚就不灵便了,刚睡醒的他,人也有些迷迷糊糊的。
“嘿,是小七回来了啊!你不是刚刚去洺山书院读书了么?怎么没几天就跑回来了,是不是在学校不听话……”
“翁翁你的耳朵越发了背了,是于都督,于都督要来咱们村看望大家了。”吴小七见吴老汉慢悠悠的不去拿他的铜锣,便自己跑进了晒谷场旁边的那间公屋,这里,是村民们平时放置公用农具的地方,用来通传消息的铜锣,也是放在这里。
“小家伙,可别乱动我的锣,于都督说了,只有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这个锣才能敲响。”反应有些慢,还在半迷糊状态中的吴老汉准备去吴小七手上抢回铜锣道。
“老人家你慢着点,别跟这个毛毛躁躁的小家伙计较,锣敲不敲的不打紧,您摔着了可就不好了。”于秋的脚步很快,反正推车送东西的事情有那些学生干,见到吴老汉要去追吴小七,立即将他的胳膊扶住道。
吴老汉见有人扶住了自己的胳膊,顿时一愣,刚才迷迷糊糊的状态也逐渐清醒,因为眼前的这个人,他好眼熟。
“你是?”
“我就是你刚才说的于都督,于秋。”于秋笑着将老人家往椅子旁边扶道。
吴老汉有些不可置信的瞪大了眼睛,又看看吴小七,那个小家伙朝他吐了吐舌头,就拎着锣,朝村里跑去了。
等到吴老汉再转过头来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一大帮合力推着车子,提着各种工具的孩子们朝村里涌了进来。
“还,还真是于都督啊!”吴老汉将于秋的形象与自己曾经远远的见过几次的模样对上号之后道。
“对,就是我,这不是要过中秋节了么,我寻思着,来看看大家的秋收情况,给大家送点过节吃用的东西。”
于秋说着,就朝孩子们一招手,顿时便有一些孩子抬着一箱足有十二只一斤多重的梭子蟹的竹筐,提着两提足有八筒,共八十个用红纸包着的月饼,抱着一箱足有十二罐的水果罐头和两个折叠捆绑的方方正正的布包袱,来到了他们的面前。
“给,给我们送吃用的东西?不用,真的不用,我们在洺州种地,又不用交税,田地里收上来的粮食有好些,吃都吃不完呢!你看,晒场都晒满了还摊不开,吃用的都够多了,怎么还能让于都督破费呢!”反应过来的吴老汉急忙推迟道。
“您老就放心收着,我再让这些小家伙帮您把屋子打扫打扫,您老就坐在这里,和我唠唠嗑,聊聊天,看看村里还缺啥,怎样才能让大家过的更好。”于秋让吴老汉坐下,自己也拉了一个马扎在他旁边坐下,示意那些孩子们按照自己在路上交待的,该干什么干什么。
很快,那些孩子们就在各个班级的老师和班干部的带领下,开始往各家搬东西,看的想要阻止的吴老汉连连叹气,他这半辈子辗转流离,也算是待过不少地方,别的地方到了秋收的时候,都是地主豪强税吏上门收租子,索要钱粮,只有洺州,不仅不用交租,还反倒给你送吃的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