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其余人等作鸟兽散。
这次,腓特烈不掩饰自己的愉快了。
伊菲格蕾丝很开心哪个电视剧里说过的台词来着“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跟东线那些磕了十几场大大小小战役的比起来,他们运气是真的好到开挂。
只是此战定的不是马特亚帝国的乾坤,是巴庸王国的乾坤。不是建设性的推动,而是破坏性的。
腓特烈让士兵们把缴获的粮草和自己军营的10吨土豆都运上船,连同三位解了甲兵的爵爷和那几个被当贼抓起来的倒霉蛋一道,顺河而下送到了东军御驾前。押运随从里没有卡罗兰人,因为卡罗兰人与巴庸人争斗了至少两代人,个个对巴庸人恨之入骨。如果叫卡罗兰人去押送三个巴庸爵爷,这仨老爷有没有命就说不准了。
在他们走后,西军发生了一点骚乱卡罗兰来的的士兵私自屠杀缴了械的巴庸俘虏和降兵。等到被拦下时,已经被他们杀的只剩不到2万人了。
除了“未奉命”这条程序上的错误,伊菲格蕾丝并不觉得这行为有错。
卡罗兰现有的两百多万人口中,“土著人”所剩不多,大多数都是迁移民的后代。
三代君主都用着同一个脑回路死的太多了,就从人口过密的地区迁徙一批人过来。然后这些人又不可避免的走上“忘战必危”的老路子。
直到腓特烈到了卡罗兰,推行了武家主义,激发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和复仇意识,让他们懂得了抗击侵略。
卡罗兰纪念广场的每一块砖就代表一个死难军民,那密密麻麻的砖块,有谁敢去数?又有谁忍心去数!
不说之前的,就她被俘虏的那一次,巴庸人屠了多少城镇!比起16万马特亚人来,这7万巴庸人够死吗?
但是她还是假仁假义地去游说了一番士兵们,叫他们勿伤平民我们是文明人,如果那么做了跟野蛮的巴庸人就没区别了。
腓特烈组织士兵把巴庸人的尸体一层柴草一层尸体地堆叠起来,堆做数堆,淋上燃油集体火化,还特意请了巴庸的牧师来主持仪式。不烧他们的话会污染水源和土地,还会传染疾病。
巴庸人知道之后竟然大为感动……
伊菲格蕾丝实在难以理解他们的感动什么。
西军在北岸驻防等着巴庸人整顿旗鼓后下一拨攻击,等了个大大寂寞。
啥情况?
己方战士的遗体运回南岸由当地百姓的志愿队分别火化。
每个马特亚战士在离家时都会在自己内穿的每件衣服里用漆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如果战死,为他们整理仪容的人会把这些信息写在骨灰盒上,等战争结束后把他们的遗物和骨灰寄回家去。
3月31日,回到南岸参加了战士们的集体宗教安魂仪式后,伊菲格蕾丝写信指示安妮给东军输粮5万石,给西军输粮3万石,还有被服、药材、盐砖等物资。
得到捷报的诺克对照之前回来的那几个人的供述,用了半个小时理清了思路他派人去抓伊菲格蕾丝过来,被她发现了,遭到了西军的围捕,几个人不得不跳进河流使劲往河中间潜游,他们从河中央往下游方向游,然后在南岸上岸。西军的人碍于视线有限,只看到了他们往对岸的方向游。以为是对面想要搞“斩首行动”,遂予以还击,于是一场阴差阳错的战争爆发了……
他去看了一眼那几个俘虏,决定不打算杀瓦松拉德侯爵之外的其他两位,让人带信给他们的家人,叫他们出钱把人赎回去。
劳利也回来报告工作他假扮巴庸流民并成功唆使基尔特斯占领区的巴庸流民日夜兼程挖了数条到基尔特斯军驻地粮仓的地道,在劳利等人的蛊惑下巴庸人从这些地道偷出去了近两千石粮食,这些粮食都运到了巴庸人的社区。奈何这些巴庸人纪律性比土匪还差,他们不但偷了粮食还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