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的美言;安禄山能当上节度使,也有高力士的引荐;唐玄宗的儿媳妇杨玉环能荣幸的“伺候”自己的公公,更是由高力士一手操办的。
极高的权力,带来的是极大地腐败,高力士还在长安给自己的建造了一座宝寿寺,以作斋戒之所,寺成之时,全长安的官员全部集齐。而那些有求于他的人先要敲钟,当然不是让他自己去敲钟,而是花钱买,花一百贯钱,才能敲一下。
即使李泌在机枢房上毫不作为,但是这个凌驾在政事堂之上的机构多存在一天,朝臣们就多忧虑一天,宰相们也就多膈应一天。李勉的目的在于机枢房而不在于李泌,即使李泌成天一副修道的样子,即使李泌能遏制住自己,不代表其他的人能啊。
李亨觉得也应该肢解掉这个机构,他想要把这个机构转变成宋朝的枢密院那样的机构,不过那是经过了两百年的演变,直到宋朝才发展成熟的。如果李亨立即将这种制度搬出来,政事堂的的宰相们恐怕很难接受,李亨这不是将他们手中的军权拿去了吗?尤其是武部,一旦它只管兵,不管权,差不多就变成军队的后勤部。而且此时的武部尚书是郭子仪,李亨要是这样做不就是在打郭子仪的脸吗?
既然李亨无法一蹴而就,那就慢慢地来吧,不过就是将枢密院的两百年的发展历程缩减为六七年罢了。
而且政事堂关于官员的奖赏的奏疏也呈了上来,李亨看了一下就连同李泌的一起发了吧。
李亨下诏加陈希烈一级散官,为特进;加封李希言为太子太保,仍为相;张垍加一级散官,为光禄大夫,升苗晋卿为中书侍郎,加同平章事,加金紫光禄大夫;房琯为宪部尚书,啖助为礼部尚书,杜鸿渐为中书侍郎,刘宴为户部侍郎,兼户部尚书,崔有光为户部侍郎;李泌成了兵部侍郎。其余诸人李亨都是加勋一转。
大唐官制,职事官、散官、勋官。职事官定权责,散官定品秩,勋官定功勋。在大唐,职事官分为文武两种,又左右相,六部尚书、十二卫大将军,还有刺史、县令等等。散官共有三十个品级,也分为文武两种,有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等,勋官有上柱国、上护军等等。
三者即是三个体系,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你的官职是礼部尚书,那么你的散官就是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如果你在任上有政绩,你就会加一级勋官,有勋官在身,要是在六部中提拔宰相,优先考虑的就是你。当然,如果你干的特别好,加勋官不足以报酬你的功绩,就会给你加一级散官,如此一来,你就是从二品的官员了,这在朝堂上站班可是要向前走很长的一截。
至于你想立完功后就想升职事官,自然是不可能的了,一来一个萝卜一个坑,也没有位子给你;二来你一旦调离,你的官位又要谁来接?接任后能不能把你的手下们团结起来,继续建功立业?这些都是问题,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你加勋官、加散官。
除此之外,还有爵位,爵位不在官制之中,但是作为可以传于子孙的传家宝自然是趋之若鹜,不过爵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
在大唐的官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官职——使职,如节度使、采访使、转运使等,这些使职相当于钦差大臣,有权,但是无品无秩,虽然在地方上是权力滔天。这些人的品秩是由他们说担任的职事官决定的,比如李光弼他是河东节度使兼魏郡太守,他的品秩也是按照魏郡太守的品秩来算的。
枢机房是没有了,但是军枢机密司却成立了,李亨将之变成了自己的军事参谋,李泌成为了第一任枢密使,与李泌一同进入枢密司的还有李祗,他们成了李亨的军事顾问机构。
李亨刚舒展了一口气,但是老天爷却不给李亨好脸色,一道李倓的军报让李亨的心再次揪了起来。
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带领着十余万兵马进驻了郑县,刚刚舒缓的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