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清风知夏(邂逅)(1 / 3)

伦敦的天气最是反复无常,前一秒还艳阳高照,下一瞬就会阴雨连绵。

即使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温知夏也还是不太适应这边的天气。

或者说,是有一点排斥。

因为比起下雨,她更喜欢晴天。

那种被阳光包围的感觉,会让她觉得很放松。

明亮的阳光会驱散连日的阴霾,深深的照进人的心里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光明会带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走出咨询室的时候,还没等她撑开雨伞,就见头顶上罩了一把透明的伞,而她身边站着一位身形高大的男士。

“我送你吧。”

温知夏转头看过去,见对方是自己的同事。

她朝他温柔的笑笑,但却婉言谢绝了。

或许是职业病的缘故,让她总是在不经意间分析人的一些行为和表情,即使对面站着的是自己同事也不例外。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空间距离。

第一种是“公众距离”。

可以达到360,相当于演说者与听众之间所保持的距离。

第二种是“社交距离”,大概是从120到360。

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大多会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是礼节上的正式关系。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

第三种是“个人距离”。

范围在45到120之间。

可以伸手碰到对方,虽然认识但却没有特别的关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正好能相互握手,亲切友好的交谈。

最后一种,是“亲密距离”。

从45到零距离,通常是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或是夫妻的关系才能达到这种程度的距离。

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亲密无间”。

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不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交往距离也不同。

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同是欧洲人,交谈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则选择维持适合自己的空间范围。

想到这,温知夏不着痕迹的扫了一眼身体明显侧向自己这边的男人,淡淡的收回了视线。

两人之间的距离明显小于45,并且还有变的更近的趋势,加上对方微亮的眸光、嘴角的笑容、殷切的行为……

不难推测出,他喜欢自己。

微微低下头,温知夏告诉对方自己还要等人,就不耽误他的时间了。

看着对方明显暗下来的眼神,她装作看不懂的移开了视线。

毕竟是一起工作的同事,说的太直白会影响以后的工作。

等到对方的身影消失在街角之后,温知夏才撑开伞准备离开,经过保安亭的时候,保安像往常一样朝她点了下头。

她回以微笑,轻轻颔首,“明天见。”

温知夏算是漂亮的,但并不到“美丽”的级别,她的五官并没有精致到每一处都完美,可唯独那双眼睛,澄净透亮,清澈见底。

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她选择的那位导师每年只带很少的几个学生,所以大家都争着抢着表现自己的专业性。

不过最后,她的导师选择了她。

因为她的眼睛。

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语言,她只是含笑的看着你,似乎就像带着魔力一样让人不自觉的放下心神想要相信她。及腰的大波浪卷发随着她的走动在轻轻晃动,路边的橱窗里映出女人纤合有致的身材,成熟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