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京华?朝中变换大王旗?上(2 / 3)

晋末春秋 纸上绘人间 3653 字 2022-02-14

中书监才是名正言顺!罢了,国事为重,傅祗也是正人君子。

中书监的人选就这么定下来,选傅祗出任中书监唯一的作用就是借助傅祗的声望稳定朝野内外的人心,这在孙秀的谋划之中。

孙秀再次出班上奏:“启奏陛下,罢黜贾庶人一党之后宿卫诸军长官多有缺额,臣举荐前抚军大将军、东平王司马楙为卫将军,都督诸军事物。”

贾党卫将军郭彬受死,空缺的卫将军如此要职,非资历深厚人物难以服众,东平王司马楙也是宗室重臣,皇帝的叔辈,正是赵王司马伦这样的司马家老骨头才能使唤的动。王戎忍心中不住为之击节,孙秀提议启用司马楙确是妙手。

孙秀接着上奏:“臣举荐光禄大夫刘寔继任司空,吏部尚书刘颂升任光禄大夫。”

刘寔八旬老翁,一头华发用委貌冠束起,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年轮,他施施然出班拱手道:“臣领旨。”

于刘宴而言,不论光禄大夫还是司空,反正都是不任事务的虚职,司空的品位又远在光禄大夫之上,真是无可无不可。

让刘寔升迁司空,空下来光禄大夫留给刘颂,然后夺下管理人事任免的吏部,这一番算计堂而皇之,让人说不出话来。

吏部尚书刘颂自然明白其中道理,光禄大夫品位虽高却并无实职,而他刘颂手里的吏部确是安插人手绕不过的衙门,想来也是赵王一党的必得之物了。

不管怎么说老夫升官了不是么?刘颂心里自嘲一句,然后也持着笏板奏道:“臣领旨。”

眼见卫将军、吏部尚书两个实权要职落入囊中,司马伦心中大悦,他与孙秀对视一眼,然后向傻皇帝司马衷说:“臣以为卫尉荀辑年事颇高,不妨换一个人来担此要职。”

卫尉卿荀辑卸任本就是题中之义,如果说右军兵变是因为赵王司马伦领右军将军尚且情有可原,那么他的卫尉府被梁王司马彤轻易占据就不那么说的过去了。更何况颍川荀氏向来是贾氏盟党,荀贾两家执掌礼法派牛耳多年,司马伦不会把卫尉这么重要位置放在给荀氏一派手中。

黄门侍郎潘岳突然一步跨出班次,向司马衷上奏:“陛下,臣以为廷尉石崇可以接任卫尉一职。石廷尉在任清廉,依法断案,朝野民间皆有美誉。其品行才干双全,足以执掌南北宫卫士。”

潘岳上奏皇帝的时候,孙秀目视着他那张倾国倾城如玉似圭的脸,昔日的百般折辱殴打的仇恨早就深入骨髓,何况潘岳还是贾谧一党。潘岳话音刚落之际,孙秀鼻子里冷哼了一声就要开口驳斥,却有人在他之前开口了。

“此议甚佳,卫尉一职责任重大,确实需要石崇这样的才俊来担当。”尚书令王衍进言的时机把握却是微妙,若晚上一分待赵王的人表态反对石崇接任卫尉,则未必这么好开口了。

这位王令君言毕扫了对面的中书令陈准一眼,眼中目光高深莫测,然后退回班次里。陈中书呀,你就甘心让人摘了中书监的乌纱帽去?机会给你了,你可要果断。

中书令陈凖对于王衍的意思心下了然,中书监的位置丢了,也许他陈某人一生就止步于中书令,说不在意怎么可能?他随即接上王衍出班上奏,一点反应的时间都不留给赵王一党,只见他慨然说道:“廷尉石崇,故乐陵郡武公、大司徒石苞之子,历任显职,政绩卓然,其人深学笃行,斐声耀于士林,且石崇现任廷尉,转卫尉也是平迁,并无不妥之处。臣以为石崇可以担当卫尉。”

孙秀本想反驳尚书令王衍,没来得及开口就被中书令陈凖顶了下来,眼看着陈中书一阵慷慨陈词,心底忍不住骂道:姓陈的你这老货,不就是中书监没给你,至于吗?

眼见陈凖退回班次,孙秀一边咒骂一边酝酿词句准备提出自家赵王一党的卫尉人选,却又被人抢了先手。

光禄大夫刘颂紧接着陈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