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学堂(3 / 5)

附近这一带全都是他家的田地,怎么会有佃户的私人田产呢?

这是怎么回事?

若是佃户们偷一点水,确实无伤大雅,而且还能彰显出蔡老大人的宽容和大度,但若是他们把蔡家的田地变成自家的,那问题就严重了。

再者说了,田地都是有着严格尺丈和边界的,就算是他们想偷也偷不了啊。

自古以来,就听说过偷金子偷银子的,何曾有过偷窃田地一说?

老农当即就笑了:“我的那一亩三分私田,也不能算是私田吧,只能算是占了别人家的小便宜而已。”

别人家?

这一带的田地不都是属于我家的吗?

哪里来的什么别人家?

在这一带,除了蔡家之外,还真的有“别人家”!

自从张启阳在北方大规模兴建“义学堂”之后,江南也开始有了同样的举动,仔细说起来,这已经是一年多之前的事情了。

兴建义学堂,教授蒙童读书认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值得提倡的善举,当然不能让他张启阳专美于前。

当时复隆皇帝还在位,一道旨意颁布下来,江南也就开始学习着北方的样子,修建了很多义学堂。

自从复隆皇帝驾崩之后,这事也就人亡政息再也没有人过问了。

新皇登基以后,马上重新拾起了这个政策,并且下大力气进行推广。

附近的这座义学堂就在一处荒坡上,距离蔡家很近。

义学堂占地面积很大,肯定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建设完成,空出来的边角地带就被附近的乡农开垦出来,暂时作为他们的私田耕种着。

但那边却只有一口吃水的井,作为灌溉用水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才到蔡家的引水渠来偷水。

这个老农说的“私田”,其实就是在义学堂边角地带开垦出来的农田而已。

自从“退休”之后,蔡枫华就再也不过问朝廷大事了,对于近在咫尺的义学堂还是头一回听说,顿时就来了兴趣。

远远望去,只看到半堵山墙掩映在山林之中,原来那就是义学堂。

那老农估摸着水已差不多够用了,这才把缺口堵上,和蔡枫华一起踩着地畔儿一路往前走。

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潮湿的田地中走了一回子,才终于来到这座义学堂之前。

所谓的义学堂,其实就是四间青砖坊,东西两厢还有额外的四间偏房。

义学堂显然刚刚修建完成不久,还能隐隐约约的嗅到生石灰和油漆夹杂在一起的那种味道,微微有些呛人。

对于蔡枫华这种老派的传统文人而言,义学堂绝对是一桩善举,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儿。

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让年迈的程园毕感觉格外亲切,脚步好像不受控制一般的走了进去。

刚一走进义学堂的院落,就看到了一堵雪白的照壁墙。

按照学堂的建筑格局,迎面的照壁墙上就应该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圣人的画像,或者是“仁”“义”“礼”“智”“信”等等先贤的教诲,但却没有。

照壁墙上用鲜艳如血的红色油漆涂写了四个大字:我族长兴!

这不是张启阳的言辞么?

最让蔡枫华感到奇怪的是,照壁墙之前还有一杆丈六高的旗杆,一面鲜红的旗帜正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这是毅勇军的军旗呀!

怎么会出现在义学堂中?

带着一丝狐疑和不解,蔡枫华轻手轻脚的朝着义学堂的正房走了过去。

这座义学堂规模虽然不小,但学生还不算很多,约莫也就是五六十的样子。

所谓的教室里边,根本就没有桌椅板凳,只有几排支架起来的木板,高一点的作为通排的书桌使用,低一些的则被当做是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