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恩宠真可谓是天高海深了。
但凡那孙传庭还有半丝天良,就应该肝脑涂地报效君恩,结果却在潼关一战中被杀的大败,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辜负了崇祯皇帝的信赖和殷切期望,这是事实,但这事儿还真的不能怪罪孙传庭,至少这个黑锅不能让他一个人来背。
现在看来,当初孙传庭死守潼关的战略绝对是正确的,但崇祯皇帝却几次三番的催他“与贼决战”,顶不住压力的孙传庭只好放弃固守的既定方针选择出击决战,偏偏朝廷又派不出援兵,结果被杀的大败,不仅孙传庭战死于乱军之中,潼关也再次落入李闯之手。
潼关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一旦失守局面理解就变得不可收拾。
心思操切的崇祯皇帝一再催促孙传庭和早已势大难治的李闯决战,这显然是一个战略上的错误,却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春季里清军就打破了长城碍口又一次入关大掠,在京城附近纵横奔图如入无人之境,号称拥兵三百万的大明朝竟然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清军肆虐,其中的一支偏师甚至杀到了山东境内。
京师附近的清兵如此肆无忌惮,各地的勤王兵马根本就赶不过来,还怎么给孙传庭兵力上的强大支援?再者说了,大明朝的国库早已空的能饿死老鼠了,根本无法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速战速决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从军事层面考虑,孙传庭没有错。从政治和经济层面来看,崇祯皇帝也没有错。君臣都没有错,但局面却愈发糜烂,渐渐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到底哪儿错了,谁也说不清楚,更不敢在这个时候开口,唯恐惹的“龙颜大怒”,受到“池鱼之殃”。
“如何才能剿灭闯贼?诸卿可有良策?”当崇祯皇帝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殿之中依旧一片死寂。
现如今的李闯率众百万,早已羽翼丰满,朝廷连在京畿一带抢掠的八旗兵都对付不了,还怎么剿灭李闯?现在的李闯还能剿灭吗?连孙传庭都战死了,还有谁能出去作战?大明朝还有机动兵力吗?这些问题不解决,剿灭李闯完就一句毫无根据的空口白话。
面对鸦雀无声的群臣,崇祯皇帝又一次发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