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叶一秋就散尽家财招揽人手,拉起了属于自己的队伍。
那个时候还没有团练的说法,当时的叶一秋仅仅只能算是一方豪强罢了。
机会从来就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闯军在河南和左良玉反复鏖战的时候,数不清的文臣武将纷纷逃散,一时间人心惶惶朝不保夕。
看准了机会的叶一秋打出“平贼安民”的旗号,占据了一个大义的名分。
其实,叶一秋从未真正和闯军交战过,而是趁着纷乱的时局不停的兼并地方上的小股势力,一门心思的壮大自己的实力,短短几年的时光就成为汝宁府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闯军攻破开封之后,整个河南已成为李自成的囊中之物,审时度势的叶一秋毫不犹豫的投靠了闯军,挂了“闯”字大旗,摇身一变就从官军变成了闯军。
后来李闯进犯京师,正式改大明为大顺,从名义上完成了改朝换代的过程,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叶一秋也捞了不少好处。
奈何好景不长,李自成刚刚进京师没有多久就被吴三桂和八旗辫子兵打了出来,并且被兜着屁股一路穷追猛打,眼看着就已不行了,但叶一秋却依旧挂着闯军的旗号,履行着“镇守”汝宁的职责。
当清军西渡黄河的消息传来之后,叶一秋很清楚的意识到李自成大势已去,知道李自成这棵大树已经靠不住了,马上做出了对自己最有益的选择调过头去反戈一击,攻打身旁的闯军各部,再次竖起了大明的旗号,又一次完成了身份的转换。
当时的弘光朝曾经下旨表彰叶一秋的“忠义之举”,并且赏了一个很高的爵位。
其实叶一秋根本就看不上江南的残明小朝廷,因为他早就看出这个小朝廷根本就不是成大事的样子。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还有现在的江南小朝廷,都不是叶一秋效忠的对象,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效忠于谁,而是一门心思的壮大自己的实力,想要成为乱世之中的枭雄人物罢了。
西边的闯军残部被清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清军终于有机会腾出手来,开始调兵南下了。
到了这个时候,叶一秋的军阀本性就开始显露出来。
一面和江南小朝廷周旋,一面暗中和清军接触,其实就是给自己准备好退路,到时候无论谁占据了上风,他都不会受损——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是绝大多数军阀的普遍做法。
这天下是谁的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实力。
只要手中有兵,无论谁得了天下都少不了自己的好处。
但这种墙头草的做派并不能维持多久,脆弱而又微妙的战略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当时的清军虽然已经制定了南下的大战略,但主攻方向并不这边。
当时的清军准备入江淮下江南,反而是河南的闯军残部让清军不得不改变战略。
现如今的李自成虽已显露出明显的颓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尤其是在豫西和豫南一带,还存在着大量的闯军残部,而且这些人并不是闯军的嫡系人马。
而是地方上的宗社会党和打着闯军旗号的地方军。
就是这些战斗力并不怎么强悍的杂牌军,竟然搅动起一股声势,甚至曾经一度攻陷陈州、郾城等地,逼得清军不得不暂时放弃直接进攻江南的战略,挥师西进接连几场大战之后,逐渐将各地的反抗军一一荡平。
叶一秋一点都不在乎别人的死活,但却看明白了清军的战斗力,知道河南很快就会成为清军的口中食。
这个时候的叶一秋已经下定了投靠清廷的决心,设计诱杀了汝宁知府以下大大小小四十多个效忠大明朝的官员之后,第三次转换身份,正式投靠了清廷之后马上派兵攻打汝宁中西部的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