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畏威不怀德(2 / 3)

孤忠之臣,而是个典型的投机者。

察觉到自己的形势有点不利之后,已经在京城之外驻扎了十几天的吴三桂一改对朝廷不理不睬的态度,趁着太后“乔迁之喜”的机会上了一份贺表。

朝廷对他的态度极其冷淡,连一句宽慰或者勉励的客套话都没有,而是让他进宫觐见。

按照吴三桂的的本意,他是绝对不会在局势明朗之前进城的,更何况是进宫?

但若是不进宫觐见的话,就等于是和太后一党中人彻底撕破了脸皮,等于是把自己绑定在多尔衮的战车之上了。

经过一番审慎的权衡之后,无所谓还是进宫来了。

听到太后这句不冷不热但却夹枪带棒的话语,吴三桂赶紧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伏拜于地“臣吴三桂累受皇恩,时时事事都想着皇上,想着太后。”

“这些个抹了蜜糖的拜年话儿说的可真是好听,我们孤儿寡妇的,怎敢劳动平西王惦记着?既然你已经攀上了高指儿,就别拿这些个动听的言辞搪塞了。”

“我大清亿兆臣民,无不视太后为母,臣惶恐。”

布木布泰似乎不想给吴三桂一点好脸色看,慢悠悠的摘下脑袋上的旗头,端起奶茶饮了一口,继续不冷不热的说道“人心隔肚皮呀,口中所言与心中所想并非一致,口是心非的人儿我已见的多了。”

“臣一片忠诚之心,天日可鉴。臣恨不得把心肝剖出来给太后看看。”

拜伏在地的吴三桂头也不抬的表达着自己的忠诚之意,言辞恳切声泪俱下,连他自己都差一点就信了。

若是大清国也设个奥斯卡表演奖的话,吴三桂肯定能得一座小金人。

“忠诚不忠诚的不是说出来的。”布木布泰背过身去,慢悠悠的问了一句“哀家就是想问问平西王,你这次入关带了多少兵啊?”

听了这话,吴三桂赶紧把身体伏的更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起来“臣所带的兵将,都效忠我大清的忠诚之士。臣自知此次带兵入关必然招致非议,所以才不敢入城,一来是为了避嫌,再者也是为了等圣旨。若无朝廷的旨意,臣不敢动一兵一卒。”

明明已经把军队从关外带到了北京城下,还在说着“不动一兵一卒”的鬼话,脸皮之厚可见一斑。

“我知道你是奉了摄政王的命令,哀家也不怨你。”布木布泰说的轻描淡写“摄政王也是我大清的柱石,你服从他的命令也没有什么。哀家知道你的手下多是些骄兵悍将,凭我一个妇道人家根本就调不动你,遇到紧急的事情也只能想办法到娘家搬救兵了,好在娘家人还算照应,又有礼亲王、庄亲王他们一众宗室皇亲愿意帮衬我一下,勉勉强强还能凑出些人手。”

这几句话说的云淡风轻,但却暗含杀机,分明就是在向吴三桂示威我知道你的关宁军厉害,但我也不是只能红口白牙的说大话,科尔沁蒙古和喀尔喀各部,还有察哈尔六部,几万蒙古精兵都是支持我的,更有代善、济尔哈朗等老牌勋贵的支持,我的实力一点都不比你弱小,甚至还在你之上。

你要是真的敢乱来,大家就拼个你死我活,到时候你吴三桂未必就能讨到好果子吃。

既然多尔衮能把你调过来充门面,我就能把娘家人拉过来助阵。

相对于满蒙一体的蒙古军而言,吴三桂这个外臣反而显得更加疏远了。

你的关宁军虽然厉害,也打不过小半个蒙古吧?

和多尔衮的拉拢手段完相反,太后用的手法是威慑和恫吓。

吴三桂这种人,最是畏威而不怀德,太后早就看透了他的本质。

吴三桂对谁都不忠诚,纯粹就是个投机者,他想的就是借助混乱的局势为自己捞好处,在他的心目当中,忠诚二字一钱不值。

对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