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外调(3 / 3)

仅仅只是因为刘乾龙和毅勇军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实在不好说什么,最让王宣同无法忍受的,刘乾龙竟然把手伸到了巡防营。

一个强势的二把手,死死的压着弱势的一把手,还掺和最要紧的京城防务,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所以,王宣同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刘乾龙调开,让他远离权利的核心。

内阁首辅大臣蔡枫华和王宣同都是当年的东宫旧臣,自然一拍即合,马上就同意了,但却被皇帝给硬顶了回去。

这并不是皇帝故意找内阁的麻烦,而是有自己的考虑江北都是毅勇军的势力,朝廷在江北的影响力几乎为零,若不抓紧时间在关键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以后还怎么控制江北的局面?

总不能把江北都交给毅勇军吧?

毅勇军打下一片地盘就成了自己的,这种情形朝廷绝不接受。

探花郎出身的李杉,是正经的天子门生,又有“天子秉烛”的佳话,绝对可以算是肱股之臣,唯一的缺陷就是资历太浅,刚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历练一番。

“陛下不必多虑,只要臣将财赋民事朝着战事倾斜,谁又能说出什么来?”

只要能为战事服务,毅勇军要钱要粮我就想方设法的筹集,他们要丁壮民夫我就拼了命的去征调,总之就是他们要什么我就给什么,这样总不会找我的麻烦了吧。

“战事要紧,一切都需以大局为重,李卿能明白这个道理,朕就放心了。”复隆皇帝做出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讲话的语气显得有些低沉“朝中诸臣,虽是朕之肱股,终究老迈,你在外面好好的历练一番,以后可堪大用。”

老迈的肱股之臣说的是谁,早已不言自明,看这个样子皇帝要提拔新一批的年轻官员了。

宰辅必起于州郡,将帅必发于卒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

京官外放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历练,只要机会合适就能调回来,到时候就要大用了!

这样的话语出自君王之口,已经算是非常的浅显,就差直接说出“你很有前途”这句话了。

李杉赶紧伏拜于地“圣意天心,臣已尽知,虽肝脑涂地必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