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那是大明朝历代皇帝后妃的“祖庐吉壤”之地,除了开国太祖朱元璋之外,其他的明朝皇帝都葬在那里,基本上可以算是祖坟了。
帝王的寝陵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年的工期已经算是很短的了,就算是修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算夸张。
别的地方都可以省,这些开销是万万不能省的。
既然皇帝本人和朝廷都已经有了具体的计划,并且调拨了“专项资金”,那就不用张启阳操心了。
“臣所提及的裁军一事想必万岁已经知道了吧?”
“朕已经知道了!”复隆皇帝说道“若说这识人之明,朕难望先皇之项背呀,勇毅公的这份心思,朕是明白的。”
这虽然不是一句正式的夸奖,却远胜过那些辞藻华丽的夸赞之词。
就凭张启阳现在的实力和功劳,割据北地和江南平起平坐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儿。
但是,只需要皇帝的一封私信,他就只带着四百多个亲卫回到了江南,并且主动提出裁减军队的主张,足见一片血诚之心。
也就只有当初的崇祯皇帝看出了张启阳的忠心,所以才将托孤托国之重任放在他的肩头。
如今北伐成功,复隆皇帝可以冠冕堂皇的对老百姓说这是天命所归,但其中至少有八成的功劳是属于张启阳的,难道皇帝不清楚吗?
“臣之所以想要裁减兵员,一来是因为如今天下初安,已用不到这么许多的军伍之兵,徒然弥兵耗饷已没有必要。再者也是因为臣听到了一些传言,不得不自证清白。”
“张启阳手握重兵”
“早有割据之心”
“朝廷不得不防”这一类的说法不是没有,张启阳又不是瞎子聋子,怎么会听不到呢?
凯旋之后我就主动裁军了,应该可以证明我的清白了吧?
皇帝本人,未尝就没有这样的想法,要不然他又何必把张启阳召回来呢?
但是现在,皇帝绝对不会承认这一点,而是面带微笑的说道“纵是如周公者,尚且有恐惧流言之时。就算是有些人乱嚼舌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忠勇公也不必在意。朕明白你的心思,朕还想着要和你同始终呢,朕还想着与勇毅公成为君臣千古的表率呢。”
“对了,功高楼已经修建完成,这镇国将帅自然是你勇毅公为首。”
功高楼分为两个部分,武人当中的第一功勋当然是张启阳,而“佐国宰辅”的文臣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则是早已退休了的蔡枫华。
“勇毅公还记得当年之事么?”
张启阳正准备说点什么,忽然听到这么一句没头脑的话。
“当年的勇毅公还是武侍讲,在钟粹宫中曾对朕谈起天下田亩之事。”复隆皇帝没有看张启阳,而是微微的昂着头,似乎是在回忆着什么“当年朕尚年幼,有些事情还不是很明白,也没有看透,只是隐隐约约记得张侍讲曾经说过,我大明富有四海,这天下的田亩所产本应是够天下子民衣食所需,还会有盈余才对。却不知为何要弄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不zao fan就活不下去了。”
“这几年来,朕时常夜不成寐,总是在想这个问题。尤其是到了江南之后,曾仔细查阅过黄库。”
“我大明盖有丁数五千七百万,生民数应有一万四千万,就算是再加上番籍和奴籍,一万六千万人口已经算是多的了。”
大明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只包括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壮数量。
虽然缺乏一个总的人口数字,却能够用丁壮数字得出一个大致的总人口数,约莫也就是一亿四千万。
按照传统,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不是统计范围之内,也就是朝廷说的藩籍,另外还有部分ai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