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均田(2 / 4)

道“不如默认了此事,然后再给勇毅公一个事蒙古宣慰的头衔,以后也好方便行事。”

出了这个事情,复隆皇帝想的是维持朝廷的体面,具体的做法就是申斥张启阳,并且做一些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惩罚。

但安宁公主的想法却是随着毅勇军的军事胜利,必然还会有更多的蒙古部落内附大明朝,张启阳肯定还会对那些投靠了毅勇军的蒙古首领做出封赏,到时候怎么办?

是不是还要申斥?

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委任张启阳为事蒙古诸事宣慰使的头衔,如此一来张启阳做事就可以更加的名正言顺,更要紧的顾了朝廷的体面。

反正蒙古那边的事情江南朝廷根本插不上手,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给他一个正式的头衔。

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张启阳是奉朝廷之命去处理蒙古事物,至少维持了一个君臣的名分,就算是民间说起这个事情,蒙古各部的内附也是朝廷的“运筹帷幄之功”,虽然这仅仅只是一个虚名,但是除了虚名之外,朝廷还能真的约束张启阳不成?

“还是姐姐想的周。”虽说安宁公主是臣子,但是在私下的时候,她更多是一种“家庭大姐”的身份。

在这之前,这种大姐的身份仅仅只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祈雨被淋之后,复隆皇帝大病一场,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已没有那么多体力和精力再象以前那样处理政务了。

因为复隆皇帝想要成为太祖洪武皇帝那样的君主,而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了废黜相权,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影响和制约,必须掀起大狱大肆株连,而且直接取消了宰相、丞相等等这些类似的职务,避免了权臣的出现。

这几年来,复隆皇帝做的事情和朱元璋曾经做过的事情几乎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朱元璋用血腥和暴戾干掉了相权,而复隆皇帝则是用相对温和的手段,正在一步一步的把内阁从决策机构坚城一个有名无实的秘书机构。

这一套手法,当年的明成祖永乐大帝就曾经做过,复隆皇帝只不过是有样学样而已不立内阁首辅大臣,把内阁架空成为自己的附庸。

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都会极力集权,把所有的权利都收到自己的手中。

但是,复隆皇帝过分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那么做了。

虽然他就极力想要提拔永王,奈何永王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边,甚至弄出了“离家出走”的闹剧。

所以,他才不得不让安宁公主帮他处理政务,这是他唯一可以绝对信赖的人。

“张启阳在北边搞的均田之事声势很大,颇得民心!”

统计人口重新划分土地,虽然极大的打击了士绅地主阶层,但却收获了底层的民心,对于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作用。

说来还真有趣,这均田政策根本就不是张启阳的首创,而是“复隆新政”的重要内容,最先由状元公李中利提出来的,当时的复隆皇帝曾经想过要在江岸推行,但却因为有太多的顾虑而迟迟不敢付诸现实,却被张启阳抢了先。

想当初,张启阳就对复隆皇帝说起过这个事情,由他在北方先行推行,见到成效之后再由朝廷在国正式实施,这本就是商量好了的事儿。

既然均田制度这么好,理应在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我以为,此事还需慎重些才好!”

在这个事情上,复隆皇帝表现的有些急躁并且过于操切了,而安宁公主则显得更加沉稳,颇有几分老成谋国的架势“均田固然可以收获民心,也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国力大增,但这是一柄双刃剑,一个弄不好就会伤及自身!”

均田制虽然极大的笼络了底层百姓,却把士绅地主和士大夫阶层给得罪死了,这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