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皇帝落水(2 / 5)

事情都想着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效果。

于皇帝相比,安宁公主这个“临时助手”则无疑显得沉稳了很多,她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时时事事想的更加长远,而不仅仅只是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做事更加周密也更加稳妥。

这一对姐弟的行事风格和治国理念,存在太多的互补之处,倒也相得益彰。

复隆朝制定的几项重大政策,几乎有一半是出自安宁公主给皇帝做“助手”的这段时期。

尤其是难得的是,因为安宁公主的身份,不可能威胁到皇权,所以皇帝对她百分之百的信任。

在工作上,二人的关系极其融洽,至于说私人关系,完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

单纯从政治角度来看,姐弟二人之间的合作,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长此以往,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够打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太平盛世”,但局势肯定会持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加强皇权削弱内阁这个事情上,安宁公主和复隆皇帝的意见一致。

以前复隆皇帝曾经试图提拔王宣同再次建立一个相对保守的内阁,那完就是因为自身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缘故,是万般无奈的举动。

如今皇帝的身体已经明显好起来了,就再也没有那个必要了。

“还有一事,那便是……便是宗室问题了。”

宗室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大明朝的宗室很多,虽然每个都有专属的封地,同时还要国家出钱供养。

若仅仅只是当做是肥猪一般养起来也就罢了,他们还插手国家事务。

尤其是在甲申年间,崇祯皇帝大行归天的消息,对于这些个宗室而言,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属于他们的他机会终于到来了。

皇帝没有了,自然要另立天子,只要是感觉自己稍微有点机会的,心眼就都活泛起来,一个个四下奔走广为联络,都想着成为新的大明天子呢。

就算是那些个一丁点希望都没有的家伙,也趁机拉拢地方势力借以壮大自身。

崇祯皇帝死后,大明朝丢掉了半壁江山,但南方的宗室们则到了大幅度的加强,严禁“相通地方”的祖训彻底沦为一纸空文。

时至今日,潞王、唐王、桂王等宗室藩王,已经成为地方上的实力派,虽然在名义上奉复隆皇帝为共主,但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共主罢了。

他们在地方上的实力比朝廷要强大的多,甚至还试图影响朝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潞王了!

内阁次辅大臣黄宏东就是潞王的人,虽然一再被削弱,终究也是个内阁成员。

复隆皇帝迟迟没有动黄宏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潞王的因素。

一来是因为潞王确实有功,在复隆朝建立初期最先表示了拥戴和支持,不好直接下这个手。

再者也是因为潞王的势力不小,贸然撕破脸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除了这些个政治上的因素之外,经济因素同样值得考虑。

对于江南朝廷而言,现如今最大的开支分明有三项行政开支、军费、供养藩王为了维持大明朝的统治,就需要各级官僚,这是不可避免的开支项目,却可以通过裁减官吏数量肃清吏治来削减。

第二大开支就是军费了,这个是一定要维持的,减少军队数量走精兵的路子,看起来好像可以减少开支,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精兵路线花钱更多,维持一支精锐部队,比养三倍的叫花子军队还要开支庞大,但这一笔开支却是绝对少不了的。

第三项大的开支就是对于宗室的供养了。

花了那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