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塔部分的设计相对复杂一些,除了那块200毫米物理厚度的纯装甲钢炮盾,炮塔的左右脸上都有和车体首上同样的“三明治”构型复合装甲设计,具体厚度则是由外到内的“120钢+40橡胶+80钢+20橡胶”,和车体首上一样有防崩落内衬橡胶层设计。
加入橡胶夹层的原因显而易见——抵挡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化学能破甲武器。
化学能破甲类武器在破甲深度上的突飞猛进,使莫洛佐夫意识到这种在极短时间内就取得迅猛发展,对装甲威胁程度甚至超越传统动能穿甲弹的新兴武器类别,在未来势必会成为坦克车辆的防护劲敌,增强对化学能破甲武器的防护无疑势在必行。
为此,莫洛佐夫不但给t43-100加入了最时髦的复合装甲设计,甚至还把因为有马拉申科的牵线搭桥而换来的科京鼎力相助,并提供技术支持的全套外挂复合装甲设计也给整了进来。
这种薄薄两片钢板夹上橡胶层,再跟古代将军的甲片一样披挂在坦克外的全套附加装甲,已经被实战结果证实为可以大幅度增强坦克对化学能破甲武器的抵御效果。
甚至就连在战争末期已经有些过时的t3485,在挂上这玩意儿之后都能无视铁拳100猛轰,像闯进瓷器店里的公牛一样顶着呐粹的反坦克榴弹横冲直撞、冲锋陷阵。
以上所有这些成熟可靠的革新设计,再加上莫洛佐夫对t43这车“三年磨一剑”的强大功力,最终造就了马拉申科面前这辆停在板车上,全身挂满外挂复合装甲后已是全副武装状态的“超级中型坦克”。
老设计师同志管她叫“t43-100”,因为包括莫洛佐夫在内的整个项目团队,自打这玩意儿预研开始起、还没有正式工程编号的时候就这么叫。
到后来即便是拿到工程编号后,因为叫得顺口索性也就口口相传间不改了。而最终连红军审定通过、允许初期批次投产后的正式装备编号,则是干脆叫了“t43a”完事,意为t43中型坦克的
但亲眼目睹此情此景的马拉申科却知道。
如果是按照既有历史中自己的认知来看,遵循着自己前世的记忆来加以评判分析。
那这玩意儿本不应该叫什么t43a,它实在是生的有些超前。
虽然因为采用了大量革新技术设计,再加上早产出生导致其的外观模样和既有历史中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有个东西是真的“经典传承味儿特浓”没有变的。
啥东西呢?
当然是“五对负重轮”啦!
说句大不孝的话,看见“五对负重轮”比看见自己老妈还熟悉的马拉申科,是到死都忘不了这玩意儿在既有历史里有多大的影响力。
而这玩意儿,就跟这东西的底子差不多、模样非常相似的坦克,其在既有历史中的名字本该是“t-54 1947”型。
现在,这玩意儿提前两年早产,装上了比既有历史中更加高效但却简单实用的防护装甲,远比既有历史中最早的t54 1945型更加强大。
防护直接把两年后、四年后,甚至是六年后的既有历史版本各类t54改进型给甩出十条大街。
若按既有历史的标准来看,也就只有深度大改的t54a,能比得过眼前这本时间线的t43a。
马拉申科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一开始没怎么管,因为不想导致科京误会、更不想牵扯进这俩人较劲竞争,而有意对莫洛佐夫中型坦克发展的不闻不问,到最后竟然也整出了如此强大的“超级早产车”。
虽然不比is7和isu-203这俩“重装双煞”来的那么震撼,但马拉申科毕竟对莫洛佐夫帮的少还帮的晚啊。
如果说马拉申科就是个游戏外挂,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