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崛起崇祯最新章节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态势不妙

第一百一十七章 态势不妙

 热门推荐:
    时至今日,陈奇瑜对他的君王,已经完叹服了。

    虽然他觉得陛下改变了许多,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人经历了磨难,都会改变,他自己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范府内,崇祯皇帝对沿途经过毕恭毕敬的勇卫营将士,皆微笑着点头颔首。

    甚至,有些记得名字的普通将士,崇祯皇帝还会简简单单的问候一句。

    “马小五,今天又轮到你执戍了?”

    “刘三儿,挺直胸膛,没错……就这样!”

    每每这时,总会让勇卫营的将士们心里暖洋洋的。

    通过这几天的亲密接触,将士们发现平日深处皇宫高高在上的陛下,竟是如此平易近人。

    而这,也让将士们的心紧紧地和崇祯皇帝粘在一起了。

    范府后院,原本是范永斗的厨房,所有食具一应俱,锦衣卫将士正在准备餐饭。

    “给将士们加餐!”

    崇祯皇帝走进来,简单的吩咐道。

    “诶,皇爷!”

    在此负责监管食物安的勇卫营监军卢九得,立马应道。

    “干得不错,再接再励!”

    崇祯皇帝点点头,对着卢九得夸赞。

    勇卫营能走到今天,监军卢九得和刘元彬可谓功不可没。

    当初前任崇祯皇帝组建勇卫营的时候,任命自己信任的潜邸老人曹化淳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御马监印务总督勇卫营。

    曹化淳受命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

    只是由于曹化淳位高权重,不可能专门只掌管勇卫营,为了实际控制这支军队,曹化淳选用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

    两人都是内廷知兵人才,为切实提高勇卫营战斗力,在选任人才上极为用心。

    他们精心网罗忠诚勇敢之士,如出身京营的周遇吉,出身辽东久历战阵的孙应元、黄得功等人。

    有了这些善战的武将加入后,勇卫营的战斗力迅速提升。

    故而,崇祯皇帝对卢九得和刘元彬二人的工作相当满意。

    “多谢皇爷谬赞,奴婢一定再接再厉,不负圣意!”

    得到皇爷的亲口夸赞,卢九得仿佛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地表决心。

    可以说,有了皇爷这句话,他在勇卫营稳如泰山。

    甚至在御马监,他也可以横着走了。

    说话间,黄得功和周遇吉等一群将领说说笑笑走进来,见到陛下在此,顿时噤若寒蝉。

    “都跟朕出去,看看将士们吃什么?”

    见这些勇将有些拘谨,崇祯皇帝大手一挥,对他们命令道。

    范府的中心大院内,露天摆着整齐的长凳长桌,面上干干净净的。

    院内的一角,数十个伙头军架着铁锅,添汤加菜,蒸好的馍摞成小山那么高,空气中漂着食物的香味。

    带头的崇祯皇帝一行人走过来,他老人家随手拿起一个馍,掰下一角,放在嘴里咀嚼。

    顿时,面粉的清香和揉面的筋道流连在崇祯皇帝的唇齿之间。

    不得不说,不管在任何年代,军队的大锅饭总是比小灶煮的菜更有味道。

    “吃得还不错嘛!”

    崇祯皇帝点点头,赞了一句。

    “禀陛下,军中是因为近日查抄晋商,以至粮食充裕,这几日方才让将士们伙食稍加改善,平日里还是……”

    勇卫营副将周遇吉不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连忙出列解释。

    在大明缺少粮食的年代,粮食就是命。

    在军中,粮食都是有定量的。

    一般情况下,不打仗,一顿干一顿稀。战前吃干的,胜了赏点酒肉,将士们就都感恩戴德了。

    至于说跟后世一样敞开了吃,吃得饱,吃得好,那是不存在的。

    即使勇卫营是天子御林军,也不可能比别的大明军队强过多少。

    无非就是定量的口粮,更有保障一些罢了。

    崇祯皇帝闻言,不置可否,只是问道“勇卫营几日一操?”

    “禀陛下,勇卫营三日一小操,十日一大操,从无间断!”

    见陛下问道操练之事,周遇吉心里松了一口气,语气间颇有自得向崇祯皇帝汇报。

    勇卫营组建之初,便以天下第一强军为己任。

    也因此,在训练会操上,勇卫营向来是勤练不舍,未有间断。

    这在时下大明所有的军队中,勇卫营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再无其他军队可以比肩。

    纵使是当年的戚家军,也不过如此。

    哪知……

    崇祯皇帝听完,微微蹙眉,立即吩咐身后跟随的陈奇瑜,“陈爱卿,今后勇卫营一日一操,风雨无间。”

    只是……

    未等陈奇瑜回话,现场众将一片哗然。

    一日一操,风雨无间,陛下这也太夸张了!

    他老人家高高在上,这是不知兵事,瞎指挥啊!

    知道他老人家因为战事焦虑,想要部队训练上去,早日强军,可是条件不允许啊!

    一日一操,这涉及后勤方面的事情就太多了。

    铠甲、军服、兵器、粮食……的损耗,简直太大了。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粮食。

    如果说军服、兵器等物的损耗还可以勉强克服的话,那粮食是真没有办法了。

    民以食为天,军队更是如此。

    按陛下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会操,那每日的伙食怎么办?

    当兵的原本饭量就大,一个馍馍几口就没了,要是每天会操,这些军汉吃起来,个个都是饭桶。

    如果还是一干一稀,纵是铁人也受不了哇!

    此时,锦衣千户董长青带人抬着几口大锅进来,锅里冒着腾腾的热气,竟然是萝卜白菜炖肉。

    这道菜,就是崇祯皇帝吩咐卢九得为将士们的加餐了。

    诱人的香味飘荡在院内,让原本劳作了一天饥肠咕噜的将士们垂涎欲滴。

    崇祯皇帝扫视着勇卫营的众将,指着锅里热气腾腾的炖肉,对他们问道

    “诸位爱卿,今后勇卫营一日三餐,餐餐有肉,尔等能一日一操,风雨无间吗?”

    咕噜噜……

    却是有些将士肚子不争气,发出了人类对食物最原始的“抗议”。

    乖乖,实在是被陛下的话勾引出馋虫了。

    一日三餐,餐餐有肉,想想这日子,美妙似神仙呐!

    “禀陛下,若是伙食能跟上,别说一日一操,便是一日三操,我们也可以做到风雨无间。”

    最终,面对崇祯皇帝的发问,一个叫李世昌的参将率先作出了回答。

    应该说,李世昌的回答代表了普遍官兵的心声。

    其实,在这个年代,不要说什么高尚的话,许多人当兵就是为了混碗饭吃。

    如果能够吃饱,能吃好,他们真的是不怕苦不怕累。

    “好!”

    崇祯皇帝兴致盎然抚掌大喝,环视着有些不敢置信的黄得功、周遇吉等将领,说出了让他们欣喜若狂的话。

    “朕的勇士们,此战过后,朕已经决定扩大勇卫营,用于取代如今京营的位置。

    所以,朝廷将倾尽力,优先保障勇卫营的日常补给。”

    “陛下万岁!”

    “天子圣明!”

    顿时,黄得功、周遇吉、孙应元等将领皆喜气洋洋下跪呼颂崇祯皇帝。

    勇卫营扩招,取代京营位置,最得利就是他们这些原本勇卫营的将领了。

    一句话,水涨船高,他们个个都可以自然升职,又焉能不高兴?

    唯有陈奇瑜轻蹙双眉,面有忧色。

    倒不是因为扩大勇卫营的问题,而是担忧陛下把勇卫营取代京营的事说早了。

    原本这样的事情,要悄悄地做,等到勇卫营壮大了,时机成熟,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说出来,传扬出去,掌握京营的勋贵心里肯定不痛快,自然要找陛下闹腾。

    毕竟,如今的勋贵在文臣的打压下,只有京营这片自留地了。

    如果连这片自留地都没有了,勋贵还剩下什么?

    不过,在此大庭广众之下,陈奇瑜并没有当场向崇祯皇帝劝谏,他准备找个机会,私底下沟通为好。

    “诸卿先切勿高兴,朕可有言在先,尔等若不能帮朕带出一支赫赫武功的无敌雄师,别怪朕到时不留情面。”

    望着兴高采烈的勇卫营众将,崇祯皇帝板着脸,轻飘飘地说道。

    只是话虽轻,内容却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委实不怪崇祯皇帝如此严厉,实在是此事关系重大,说关系到大明生死存亡也不为过。

    也因此,崇祯皇帝有必要敲打众将,以免他们得意忘形。

    “陛下,臣定不负圣恩!”

    众目睽睽之下,周遇吉率先表态。

    不过,他可不敢替众人背书,唯有替自己保证。

    “陛下,臣也定不负圣恩!”

    紧接着,黄得功也代表自己表态。

    “陛下,臣也定不负圣恩!”

    顿时,众将一个个代表自己表态。

    响鼓不用重锤,点到为止即可。

    再说有陈奇瑜、黄得功、周遇吉、孙应元、卢九得、刘文斌等人,崇祯皇帝其实也很放心。

    故而在敲打他们一番后,崇祯皇帝立马又露出笑脸,一副朕心甚慰的模样。

    “诸卿只要能忠心国事,朕必不啻厚赏。

    也请尔等告诉手下将士,若是不幸为国捐躯,家里的眷属,由朝廷供养。若是有伤残,朝廷必使之衣食无忧!

    朕绝不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

    面对勇卫营众将,崇祯皇帝许下了庄重的诺言。

    “陛下……”

    终于,陈奇瑜忍不住轻唤一声。

    陛下太疯狂了!

    为了勇卫营快速成军,鼓舞士气,陛下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只是,这不现实啊!

    说起来,在大明,普通将士战死或者伤残,也有一笔一次性五十两纹银的抚恤金。

    可是陛下此举,却要照顾战死将士的家属以及受伤将士的一生,这负担就大发了。

    纵使陈奇瑜相信陛下有能力解决财政问题,可如此庞大的负担,日积月累,岂不是又要拖垮大明的财政?

    故而,陈奇瑜才试图出声阻止。

    崇祯皇帝知道陈奇瑜的意思,微笑着摇摇手,坚定地对着也非常震惊的众将说道“晋商覆灭,必须有人来接手他们的生意。

    朕将从有功将士的家属中,择选经商有道之人,取而代之!

    只不过,有些条陈必须改一改了。”

    崇祯皇帝此话一出,陈奇瑜松了一口气,众将也都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以商养军!

    晋商庞大的财产是如何来的,还不是靠大明朝廷的政策起家。

    大明初年,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策略,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国内日益安定。

    然而,北部边境由于蒙元残余势力不断试图南下,迫使明朝将大量军力囤驻于北部边境。

    同时,受限于南北经济及物产产出的不平衡情况影响,边镇军需需求量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大明创立了开粮纳中的制度。

    即由户部利用食盐的专卖权,根据边境战备粮储物资的盈缺情况,对商人进行招标,往边镇输送军需物资。

    然后按实际输送情况支付同等值数量的官盐盐引,使商人获得官盐并合法销售。

    这就是明朝初年稳定边疆建设的“开中法”。

    “开中法”的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首先“报中”,即开中商人按户部榜文所示项目,把物资运到边防戍所,然后取得盐引;

    其次“守支”,即商人领取盐引后,按规定去指定盐场守候支盐;

    最后“市易”,即商人支取盐后,再按引文规定,到指定地区销售。

    报中——守支——市易,构成了“开中法”的过程。

    通过“开中法”,大明有效的保证了边镇地区戍守军队的军需供应,同时也降低了国家财政的支出。

    并以此带动了原有的官方垄断食盐销售的模式转变为官商并用的模式,有效带动了食盐交易市场的活性。

    更有甚者,在通过“开中法”获利的部分商人,为获取更高的盐引利润,开始尝试自筹资金,主动招募劳力前往边镇拓边垦殖建筑商屯。

    随着盐引吸引商屯的出现,边地军粮价格渐趋于与内地相差无几,边镇地区的市场也随之繁荣了起来,这更是吸引了大量人员前往边镇定居。

    同时,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蒙古势力的掠夺,商屯自发修筑各种防御设施,在无形中将大明长城以北的防御体系,整体向北推进。

    有效的提升了大明北部防御体系的功能和辐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