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崛起崇祯起点 > 第八十三章 不合朕意

第八十三章 不合朕意

 热门推荐:
    崇祯皇帝从老王手里接过他们三人呕心沥血制定的对虏概要,只是匆匆浏览一通,便摇摇头搁置在御案上说道

    “诸卿的方案太保守了,按朕的意思打!”

    太保守?

    崇祯皇帝此言一出,三人皆吃了一惊,面露异色。

    老实讲,因为兵多将广,粮饷充足,他们可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准备不济伤亡跟鞑虏死磕到底了。

    可现在陛下却说太保守,这明显是不合圣意呐!

    而且,陛下说按他的意思打,那就是早有盘考虑了。

    只是,过去陛下并不知兵事,现在怎么突然间开窍了?

    希望不是瞎指挥!

    三人脑海里想着这些,可脸上没显露分毫。

    洪承畴甚至还舔着笑脸恭维地问道“陛下圣明,臣等愿闻其详?”

    崇祯皇帝瞟了这个狗汉奸一眼,却也不能不得不佩服这条狗就是好用。

    至少人家小嘴甜,懂得拍龙屁。

    相比之下,卢象升和孙传庭就要逊色不少喽!

    怪不得洪汉奸一生左右逢源官员亨通,混得比卢阎王和老孙头要滋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除了自己的才干之外,人家上道会来事啊!

    不过嘛,现在朕心里有杆秤!

    其实客观上说,若不是晚节不保,洪承畴绝对可以和卢阎王、老孙头并称大明的三驾马车。

    可惜,终究是帝国双璧名留千史,而洪承畴这个狗汉奸则遗臭万年。

    可不管怎么说,大明危难之际,正是不拘一格用人之时。

    要不然,史可法倒是忠贞,可是敢用吗?

    那不是自寻死路!

    沙雕一样的东西,典型的猪队友。

    史可法的才干和洪汉奸相比,何止天下地下?

    心里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对洪承畴和颜悦色的点点头,对他拍龙屁的行为表示赞许,紧接着轻咳一声说道

    “诸卿制定的对虏概要,看似面面俱到,意图正面狙击鞑虏,然而很难奏效,最终只能驱逐鞑虏,不合朕意。

    再者,卿等想让朕呆在大军中,加以护卫,难道不觉得这样会处处受制,不便大军行动?”

    乾清宫内,当崇祯皇帝缓缓说出对虏概要太保守的理由,卢象升三人先是一愣,接着蹙眉思索。

    陛下如果这么说,那说他们太保守了,好像也说得过去。

    他们纵使心气高,想大干一场,但也没高到想歼鞑虏。

    因为这不现实。

    不说战力的原因,鞑虏会不会和他们死磕还很难说。

    从机动性来说,大明不如鞑虏。

    如果他们要跑,朝廷的大军是难以拦截的。

    毕竟,打消耗战,大明玩得起,他们玩不起。

    也因此,他们确实存了驱逐鞑虏的心思。

    可是,现在陛下说不合朕意,这就是大问题了。

    另外,听陛下的意思,他老人家是不想呆在大军中,这又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御驾亲征不紧随大军,那要去哪里?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思索的大问题。

    殿内,随着他们的沉思,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而丹墀上方的崇祯皇帝并没有打扰他们考虑军国大事,悄声吩咐值守太监,去请兵部尚书杨嗣昌、侍郎李邦华、陈奇瑜来开会。

    其实也不是来开会,而是让他们来听崇祯皇帝介绍鞑虏的情况。

    历史上,大明朝廷对于鞑虏入塞毫无觉察、毫无准备、决策应对失当,可以说步步都是臭棋。

    之所以如此,都是情报完失灵,对鞑虏入塞完没有预判。

    崇祯十一年九月,鞑虏东西两路大军于墙子岭、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两军在京郊通州会师。

    建奴抵达长城时,大明军队毫无准备,密云总兵吴国俊和监军太监邓希诏还在祝寿喝酒,匆忙救援的蓟辽总督吴阿衡兵败而死。

    足见鞑虏的保密工作非常好。

    大明的军事情报历来由锦衣卫负责,东厂也会执行部分任务,单讲谍战能力,厂卫绝对当仁不让。

    这从魏公公上台后,大明军队接连打了几个大胜战可以看得出来。

    可前任把魏公公搞死了,又把厂卫权限大为削弱,除了导致官场腐败变本加厉外,更重要的是导致情报系统完瘫痪。

    历史上建奴五次大规模入塞,哪一次大明军队提前做了准备?

    还有,鞑虏五次大规模入塞,哪次不是绕开宁锦防线,从长城北面破关?

    哪次大明朝廷不是被动挨打,然后调天下之兵勤王?

    为什么每次都不加以修正?

    难道大明朝廷每次都天真地认为,不破宁锦防线鞑虏就不敢入关吗?

    集重兵于宁锦防线有何意义?

    为什么兵部从来就没有提出建设性的防御方针?

    这些问题,都是兵部没有做足功课啊!

    当然,也不能完怪他们。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崇祯皇帝以为,除了厂卫的问题外,兵部下面也缺了一个军情局。

    没有军事情报的支持,兵部的大佬坐在朝堂上,能有什么作为?

    又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鞑虏为什么对大明军队的实力、部署、动向了如指掌呢?

    战场侦查双方是同等的机会,但谍报战的实力双方不在一个等级上,鞑虏有带路党啊!

    八大皇商是干什么的,其他人怎么没有成为皇商?

    另外,鞑虏还有俘虏,还有原来投降的军队……

    总之,鞑虏获取大明的情报来源很多。

    而大明对鞑虏,一无所知。

    太不对等了。

    大明又焉有不败之理?

    包括卢象升三人制定的对虏概要,崇祯皇帝岂止不合圣意呐?

    那是完不满意啊!

    可是,那能说他们垃圾吗?

    当然不能。

    后世有些键盘侠认为卢象升、洪承畴也就是内战内行,对鞑虏就不行了。

    咋听好像是这么回事,其实不然。

    说到底,这是没有情报支持。

    卢象升、洪承畴都是剿匪司令,对流寇的动态了解得一清二楚,打胜仗自然不足为奇了。

    可是对鞑虏呢?

    一无所知!

    都是临时从前线抽调过来,匆忙上阵,功课都没做足,又焉能不败?

    崇祯皇帝思忖间,殿外响起了脚步声,兵部的三位的大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