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敏而好学之人,见了这一整套武功精义,内心震撼,心跳加速,心想刚才那些著述之深奥已经隐隐印证了这名老人学识之渊博可以说是世所罕见,那么这一套武功精义,多半不会一部欺世盗名之作。要真是这样,这不是百年难得的奇遇是什么?
心跳之余,又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单凭前面洋洋洒洒一百余篇各种论述著作,这位老人已经足以傲视当世文豪,难不成他还能精通各种武学?这本册子号称《十武功精义》,世上又怎么会有人文武才至此?
王兴会带着满腔的疑问翻开书页,心随眼走,灵台慢慢飞转,只觉得书中文字,好像似曾相识、一读之间立即便心领神会,字字说中了自己一直想说又说不出的意思;又好像久旱逢甘雨,畅快淋漓,每一句话刚好弥补了自己所缺失的东西,既不多说一句废话,也没有丝毫遗漏,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心中的痒处被它一挠就中。他眼不眨,思不停,一字一句读下去,稍微有不明白的地方每每微一思索又豁然开朗,就如行云流水,骤风刮地一样,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左右,他已经读完了这第一篇《奔雷掌法》,自觉胸臆间顺畅,没有一处阻碍。
说也奇怪,要不是这一篇题目明明写着《奔雷掌法》四个清清楚楚的大字,他阅读时竟然浑然没有发现这是一部教人练功习武的动作要领技法。原来书中部都从大处着眼,通篇都是老庄哲学宏义,极少出现如何如何出掌收掌的字样,竟是喻物于理。但篇读完细细想来,这些文字所阐述的哲理要冲之处,又确实可以用周身四肢来演练。
他心痒难搔,立即走到门外,心里面默默地念诵领悟,一边慢慢地操演。比如书中写到“大经蹙短,小经驰长,绷而不发,辟积于地”,这表面上看好像是道家养生中人体阴阳五行的调节方法,但一联想到掌法二字,他马上就想到“大经蹙短,小经驰长”就是教人发力要短促,出力要行远;“绷而不发,辟积于地”分明是在说蓄力于臂,并且随时能够靠地面来推动或消弭自己积蓄的力气。
书中既然没有图谱和文字注解说明,他也就无从比对,只知道自己边悟边练,不知道练得是对是错,但他却不知道,也正因为这样,这才暗合了这门掌法重意不重形、在意不在力的理念。
其实真实的搏斗当中,哪里有什么固定的套路章法,只要你在每一个临敌的瞬间,能将力量送达你的目的点,或斩中敌人的手臂、脖颈、化解敌人的战斗力,或防止加之于自身的伤害,那就是最正确的掌法。这些都是上乘的技击要领,王兴会这一天所见所思高深之处太多,脑子里应接不暇,又练了一会,只觉得耳朵嗡嗡直响,颇感疲惫,当即回到屋中饱睡一夜,第二天一早,他精神大振,又翻开第一篇,一招一式地练了起来,他慢慢从文字中领悟到摊、扳、伏、送、格等用劲的要领,再到斩臂、劈颈、摊胸、推腹、摁脸等卸力的诀窍,渐学渐快。到后面“连消带打”、“问路寻桥”、“抽身换掌”、“抱元守一”,一遍演练下来,当真是如心使臂、得心应手。当他练到最后一句“心中有丘壑,平地顿惊雷”时,心中暗喝一声,右手五指箕张,猛然一掌推出,开阖之际,左脚在地上蹬出一个半尺深的坑来,右手就像长虹贯日一般,将一棵手腕粗的树枝打得飞出老远,隐隐约约具风雷之威!
他知道自己已经领悟到这门掌法的基本要诀,心中忍不住激动惊喜,稍微停顿,又马上想到穷追不舍、除恶务尽的道理,深吸了几口气,敛住心神,又温习了六遍,终于能做到一气呵成,中间再没有大的阻碍,只有练到“抱元守一”这一环节时本来就收了手,但他竟然感觉到意犹未尽,就像一篇文章,拉开了大场面,刚觉得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却突然草草地收了尾;又像天低云暗、山雨欲来,等了半天,突然被一阵风吹散,虽然也觉得气爽,却少了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