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剿匪的,最后把百姓给逼反了吧……
“开国之初,各地大战方止,百废待兴,即便是这漳州贫瘠之地,亦有许多田地无人耕种,那时,只需保证百姓不受袭扰,能够安心耕种,劝课农桑,自然便能使国力恢复,可是如今……”
捏了捏眉心,于谦问道。
不过,也因为他低下了头,所以,没有看见于谦脸上一闪而过的赞许。
“这些倭寇,固然有和地方乡绅勾结的,但是,那都是些头目的人物做的事,像是一些底层的倭寇,大多,也都是活不下去,落草为寇罢了。”
即便是抛开这些不谈,沿海一带除了有倭寇,还有那些依靠渔猎为生的普通百姓,为了围剿倭寇,于谦下令封锁了海域,这也就导致了,普通的渔民也不得下海,如果不是今年的灾情,基本没有波及到东南一带的话,那么,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啊?
一旁的年轻人瞪大了眼睛,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王越这个名字,在如今的官场上,还十分的不起眼,但是,能够跟在于谦的身边,自然不是常人,王越自然也是如此。
此次剿倭,于谦采取了和以往全然不同的办法,没有和倭寇硬碰硬,而是从当地的士绅入手,顺藤摸瓜,才将这些倭寇一网打尽。
轻轻的叹了口气,于谦的目光看向一旁的年轻人,问道。
“太祖之时,神器方定,北方尚有残元势力觊觎,但是如今,有赖当今圣上运筹帷幄,草原各部陷于内乱之中,无暇他顾,互市一开,草原各部同朝廷互通有无,更令各部对朝廷依赖加重,数十年内,边患可解,此为其一。”
一旁的年轻人俯身道。
于谦没有转身,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道。
因此,倒是需要好好思索一番……
还是那句话,于谦并不是地方的主官,他只是征倭大军的提督大臣,按理来说,地方的政务,他并没有干涉的权力,如果不是涉及到需要配合大军的地方,最多,他也就只能是提提建议。
“王越,你觉得,大明的海禁政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当然,于谦的职责是剿寇,并不是查案,除了剿寇之外的事,他也并没有专断之权,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密奏御前,请皇帝决断。
“回大人,下官觉得,利弊之说,不可囿于一时。”
“大人容禀,我朝海禁,乃太祖所定,太宗,仁宗,先皇皆有增补,其本意是为靖平海疆,令百姓安居,不受倭寇袭扰,此政于国初之时,利大于弊,既可让朝廷将精力用于经略北方,稳固防线,又可保一方安宁,实则是利国利民。”
如今已经是十月中了,天气渐寒,但是这些渔民却依旧衣衫单薄,可见其生计有多么艰难。
王越叹了口气,抬头四顾,目光越过驻守在四处的官军,看向更远处,不少身形精瘦的渔民,在岸上捡拾着零零散散的,被涨潮的海水冲上来的海鱼,打算借此拿到镇子里卖出去,好换些银钱过冬。
“回大人,旨意刚到,下官就已经知会了各处州府,如今各处都已经按照旨意开设了粥棚,仅是漳州府,就开了三十二处,其中大部分从昨日起就已经开始施粥了,请大人放心。”
他跟在这位少保大人身边,也有两三年了,像是今日的场景,自然也有过,少保大人此问,或许是在考校,又或许是在教导,至于他的回答,可以对,也可以错,但是,总归不能虚而无物。
“我吩咐下去,让州府开设的粥棚,都开起来了吗?”
闻听此言,于谦这才稍稍安心,不过,这终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大军只要一日还驻扎在此地,那么,就难免会搅扰当地的百姓,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你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