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舆论所向(3 / 3)

势和越来越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他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毅勇军监军这个职务了。

朝廷必须尽快表明态度,若是继续拖延下去,无论最后的调查结果是什么样子,也必然会丧失民心,甚至有可能会丧失军心。

连潞王都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朝廷能有什么办法?

总不能任凭舆论继续发酵下去吧?

真要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在强大的舆论和政治双重压力之下,许文才自动请辞毅勇军监军一职,朝廷也就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虽说再也不是监军,但许文才终究是东宫旧部,朝廷还为他保留了些体面和尊严,继续保留他原本的头衔,将他“调”到了文翰馆,住持修撰国史事宜。

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步好棋,诏令刚一公布,盈沸滔天的舆论马上就平息了,那些个读书种子纷纷上疏称颂朝廷是“圣天子在位”

“英明果断”

“慧眼识奸”

大明朝的这半壁江山又呈现出一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的“大团结”局面。

牺牲一个许文才,收获上下和睦的政治局面和万民称颂的良好舆论,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儿。

从毅勇军的二把手变成修书匠,几乎是被一撸到底,等于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远大前途。

彻底远离了高层决策圈子之后,许文才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许府门前再也不复车水马龙的景象,许文才本就为人低调,愈发深居简出,把部心思都用在修撰国史之上。